UDI赋码实施流程
前期准备
团队组建:明确总协调负责人,涵盖法规、技术、生产等部门。
发码机构选择:中国认可GS1、阿里健康等机构,需确保国际兼容性。
编码与标签设计
DI生成:通过发码机构获取厂商识别码,按规则生成产品代码。
标签规范:需同时包含机器可读码(一维/二维码)和人工可读文本,位置应平整易扫描。
赋码设备选择
手动贴标:适用于小批量生产,需标签打印机、工控机等设备。
自动化喷码:
喷墨设备(如热发泡TIJ、UV喷码机):适合纸质/塑料包装。
激光打标:用于金属或硬质材料本体标记。
数据上传与合规检测
数据库申报:上市前需将DI信息上传至国家药监局UDI数据库,PI字段需明确包含内容。
质量检测:条码等级需≥1.5(国标),通过专业检测仪验证空白区、条高等参数。
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
动态信息管理
序列号需实现“一物一码”,批号关联到生产批次,数据需与ERP/MES系统对接。
国际合规差异
中国:强制上传DI数据,鼓励追溯至批次或单品。
欧盟:需符合EUDAMED数据库要求,BASIC UDI为同类产品通用码。
美国:FDA要求UDI与GUDID数据库匹配,标签需符合ISO标准。
常见问题
标签错用:通过UDI软件关联模板与产品规格,避免人工操作失误。
材质限制:特殊包装(如软袋)需选择热转印(TTO)或柔性标签。